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华文化 > 走读历史
投稿

红歌红舞庆胜利 延安精神进禄劝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暨长征胜利89周年系列活动在禄劝举行

2025-09-28 23:56:08 来源:新华卫视 作者: 责任编辑:黄冬丽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新华卫视网讯(赵永忠 杨雪煌)9月的禄劝彝山,金桂飘香,红色热潮涌动。9月27日至28日,由云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指导的“红歌红舞庆胜利,禄劝之旅忆长征”系列主题活动在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隆重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800多名“时代精神追寻者”齐聚一堂,以红歌红舞致敬历史,以实地探访传承精神,共同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9周年,让延安精神与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彝山苗岭绽放光芒。
 

 
精神溯源:在历史回响中凝聚奋进力量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89年前,中央红军途经禄劝,在皎平渡以7只小船7天7夜巧渡金沙江,彻底摆脱国民党军围追堵截,谱写了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80年前,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最终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两场伟大征程,铸就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斗的创业精神”为核心的延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坐标 。
 

 
       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历史记忆转化为时代动力。云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张滨在活动之初表示:“禄劝是长征精神与延安精神的交汇地,我们要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激励各族群众在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的征程中勇往直前。”
 
文化交融:当红色基因遇上民族风情
 

 
       活动首日,云南新兴职业学院校园内涌动着红色与民族文化交织的热潮。800多名追寻者首先参观了巧渡金沙江雕塑群,12组青铜雕像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红军战士与船工并肩战斗的场景,其中一尊彝族船工张朝寿的雕像尤为醒目——他当年带领36名各族船工打破“夜不渡皎平”的旧俗,用生命守护红军渡江 。
       在长征博物馆,泛黄的军号、磨损的草鞋、锈迹斑斑的马灯等文物,无声诉说着红军的艰辛历程。馆内特别设置的“民族团结”展区,陈列着红军与彝族群众歃血为盟的信物、彝族土司赠送的羊皮地图,印证了“彝海结盟”的动人故事 。 
 
 
 
       追寻者们还走进学校创业园区,这里以“自力更生”为主题,展示了学生们利用当地资源开发的彝族医药、生态农产品等创业项目。
 
红色汇演:众心向党与时代共鸣
 
       27日晚,禄劝民族小学的校园变成了红色剧场。红色文艺汇演在《心中的映山红》悠扬旋律中拉开帷幕,孩子们身着演出妆,用稚嫩而深情的歌舞表达对革命先辈的敬意。莎棋舞蹈艺术学校带来的《红旗颂·万疆情》演绎了抗战的动人故事,触发了台下许多观众的泪点 。
 
 
 
       最震撼的是由东方分会云南大学东陆韵舞蹈队带来的《万疆》。800多名追寻者与全校师生共同观看,激昂的表演好似在夜空中回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歌声穿透云层,与远处的雪山、金沙江遥相呼应,仿佛穿越时空的对话。
 
踏寻足迹:在旧址遗迹中感悟初心使命
 
       28日清晨,追寻者们奔赴翠华镇,这里是红军长征两次经过的地方,留存着毛主席周恩来路居纪念馆、普渡河铁索桥等重要遗址。
 
 
 
       在毛主席路居纪念馆,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一张门板床、一张四方桌、一盏马灯还原了1935年毛泽东在此指挥渡江的场景。讲解员讲述了一个细节:“红军离开时,毛主席坚持留下3块银元作为住宿费,村民汪德荣一家珍藏了半个世纪,最终捐献给纪念馆。” 这个故事让追寻者们深刻理解了“人民就是江山”的真谛 。
 
 
 
       普渡河铁索桥是红军长征的“生死桥”。1936年,红二、六军团在此与敌军激战,79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如今,铁索桥虽已退役,但桥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前常年鲜花簇拥。追寻者们列队默哀、敬献花篮,随后沿着红军当年的行军路线徒步3公里,体验“长征路”的艰辛 。
       在周恩来路居旧址,一幅“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的标语格外醒目。据介绍,1935年周恩来在此接见彝族代表,承诺“红军永远不打彝族人”,这一承诺成为民族团结的永恒印记。追寻者们还品尝了“忆苦思甜饭”——糙米饭、南瓜汤、野菜,许多追寻者感慨:“这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时代回响:让红色精神照亮新征程
 
       禄劝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把长征精神转化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干劲正值当下。当地正推进“红色+文旅”融合,打造“重走长征路”精品线路。
 
 
 
       云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向云南新兴职业学院捐赠了延安精神红色书籍,并授予“延安精神进校园示范基地”牌匾,云南新兴职业学院院长关祥祖接受牌匾,并表示,将鼓励广大学生不断奋进。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像红军一样,不怕困难、努力学习,长大后建设家乡。”  

       夕阳西下,追寻者们踏上归途。车窗外,金沙江波光粼粼,彝山上的风电叶片缓缓转动,一幅“红色传承、绿色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在展开。
 
 
文章来源:新华卫视 责任编辑:黄冬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新华卫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新华卫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独家策划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10-59447868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人员公布 | 联系我们
本站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4-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