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投稿

消费贷“国补”,来了!(附指南)

2025-09-02 20:07:07 来源:新华卫视 作者: 责任编辑:黄冬丽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新华卫视网讯(赵永忠)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25年9月1日起,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正式实施。近日,多家银行积极部署相关工作,迅速推动政策落地,努力让广大消费者“省钱又省心”。
 
       8月中旬,财政部等部门对外发布了《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这是中央财政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贴息政策支持范围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且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等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的部分。
 
       政策发布后,银行迅速响应。工、农、中、建四大行均表示,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不收取任何服务费用。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股份制银行也发布政策明确相关安排,解答申请、查询等具体问题。
 
       根据政策,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以5万元消费额度为上限进行贴息。
 
       “政策落地将有效降低居民的借贷成本,撬动更多信贷资金精准投向消费领域。”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毅在日前举行的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建行将简化贴现流程,提升客户体验,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扩大消费需求。
 
       为了方便客户操作,各家银行普遍简化了申请流程。
 
       中国农业银行介绍,使用贷款时只需客户签署补充协议,并授权该行查询贷款发放账户。对系统可自动识别账户中消费交易信息的,农行自动开展贴息。中信银行表示,客户在授权该行对其贷款账户相关交易信息进行查询后,对符合标准的、单笔5万元以下的消费贷款自动办理贴息。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关系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记者了解到,金融管理部门将全力做好金融支持消费工作,指导贷款经办机构做好贷款贴息资金的测算、审核、申请工作。
 
       举例来说,在政策执行期内,小李申请了一笔5万元的消费贷,年利率是3%,还款方式为先息后本。他装修、买家电,把这5万元都花完了,就可享受年化1个百分点的贴息,原本一年要支付1500元的利息,就只要付1000元。
 
       那么,消费者怎么才能领到这份“贴息红包”?其实很简单,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可以:
 
       首先,必须是从工农中建交等18家银行,以及招联等5家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获得消费贷款。
 
       其次,在申请消费贷款之后,还要签署补充协议,授权银行查询消费交易信息就可以。
 
       之后,银行等贷款机构会自动识别并帮你申请贴息。
 
       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恒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包括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兴业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把贷款取出来,用现金进行消费,银行就无法判断资金用途,消费者就无法享受贴息。
 
        消费贷款转账给个人,包括扫商户的个人收款码付款,以及刷信用卡消费,都不能享受贴息;
 
       直接刷借记卡,用微信、支付宝等扫码消费,银行大多是可以识别的,符合条件的消费都可以贴息。
 
       据了解,如果消费者发生了银行不能自动识别的消费,没有享受到贴息,消费者可以到银行网点提交消费发票等材料,或者线上提交发票,银行审核通过后,就会给消费者补上相应的贴息。
 
       假如消费者8月份申请了30万的消费贷,那他9月份用这笔贷款买家具能享受贴息吗?多家银行表示,可以享受贴息。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红包,能够降低消费信贷成本,助力释放消费潜力。不过也要注意:即使有贴息,消费者申请消费贷时也要控制好个人债务负担,理性消费,更不能违规挪用消费贷资金用于投资理财等。
 
来源:新华社
文章来源:新华卫视 责任编辑:黄冬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新华卫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新华卫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独家策划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10-59447868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人员公布 | 联系我们
本站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4-2019